如今在大眾媒體的報道以及不少相關研究中,兒童的暴力行為往往被認為是受到了暴力游戲的影響,前不久英國一所學校還宣稱要起訴讓子女玩暴力游戲的父母。
來起訴我?
然而英國牛津大學的一個課題小組剛剛發表在美國著名學術期刊《大眾媒體文化心理》上的論文則認為,兒童暴躁、多動等不良行為的產生與每天進行游戲的時間長短有關,和游戲類型及內容的關系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大。
論文中稱,每天進行超過3小時游戲的兒童身上確實很容易看到好動、好斗以及對學習不感興趣等負面行為,不過研究人員沒有找到玩暴力游戲與真實生活中的攻擊性行為之間的直接聯系。與之相對應的是,如果每天玩游戲的時間少于一小時,似乎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控制玩游戲的時間比讓孩子遠離暴力游戲更重要
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Andy Przybylski博士認為:“兒童行為與某些類型的游戲之間的確存在一定的聯系,但我們不能武斷地說就是游戲導致了好的或是壞的行為。”他表示影響兒童成長的因素多種多樣,電子游戲在其中并不起主要作用。
除此之外,這篇論文還推翻了一個存在時間并不算短的“常識”。研究人員發現策略類或是解謎類游戲能夠激發兒童智力、增強他們社交能力的習慣說法并不準確。在接受測試的兒童中,經常玩這類游戲的孩子并不比其他完全不接觸的同齡人顯得更聰明,或是成績更好。
研究認為解謎類游戲無法開發兒童智力
論文的合著者Allison Mishkin稱:“研究結果很明顯地反映出,玩電視游戲只是身處數碼時代的孩子們的另一種游戲方式。關注游戲行為帶來的好處遠比深究這個媒介本身重要得多。”
下一個: 《拳皇》開發商或將被中國食品集團收購
瀏覽量:02015-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