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1400年前,唐僧“西天取經”時曾在印度比哈爾邦攻讀佛學。今年9月1日,唐僧的“母校”那爛陀大學在時隔八百年后復課,首批15名學生進入這所古老學府深造。
據印度《印度時報》1日報道,古代學術機構那爛陀大學在9月1日實現再生,從40個國家的1000名申請者中挑選出來的15名學生開始了新學期學習。該校副校長估帕·撒布哈拉瓦爾表示,到2020年,大學將擁有7個學院,只招收研究生和博士生,開設科學、哲學、精神和社會科學課程。
據悉,那爛陀大學建于公元5世紀,曾經吸引了全球各地成千上萬學者前來求學,唐僧就是其中之一。12世紀末,突厥軍隊摧毀了這所大學。那爛陀大學重建源于印度和18個亞太國家的共同倡議,其中中國提供100萬美元資金。
那爛陀大學遺跡
那爛陀大學:
在公元5世紀時,印度笈多王朝的鳩摩羅笈多王護持佛法不遺余力,為了佛法的傳承在那爛陀創建了一所佛教大學,那爛陀寺(Nālandā Vihāra ),古代中印度佛教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在古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今印度比哈爾邦中部都會巴特那東南90公里。
那爛陀寺規模宏大,曾有多達九百萬卷的藏書,歷代學者輩出,最盛時有萬余僧人學者聚集于此,玄奘在此從戒賢法師學習多年,義凈在此從寶師子學習十年;此外來此學佛的唐僧還有慧業、靈運、玄照、道希、道生、大乘燈、道琳、智弘、無行等法師。我國唐代第一高僧玄奘在這里學習五年。玄奘《大唐西域記》和義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對那爛陀寺都有說明,而義凈對當時那爛陀寺的布局和建筑樣式,敘述尤其詳細準確。
根據義凈在7世紀末的記述,那爛陀寺宛如一座方城,四周圍匝長廊。寺高三層,高三到四丈,用磚建造,每層高一丈多。橫梁用木板搭造,用磚平鋪為房頂。每一寺的四邊各有九間僧房,房呈四方形,寬約一丈多。僧房前方安有高門,開有窗洞,但不得安簾幕,以便互相瞻望,不容片刻隱私。僧房后壁乃是寺的外圍墻,有窗通外。圍墻高三四丈,上面排列人身大小的塑像,雕刻精細,美輪美奐。
寺的房頂、房檐、和院落地面,都要用特制的材料覆蓋,這種覆蓋料是用核桃大小的碎磚和以黏土制成,覆蓋輾平后,再用浸泡多日的石灰雜以麻筋麻滓爛皮涂上,蓋上青草三五天,在完全干透之前,用滑石磨光,然后先涂上一道赤土汁,最后再涂上油漆,光亮如明鏡一般。經過如此處理的寺院地面,堅實耐用,經得起人們踐踏二三十年而不壞。
那爛陀寺每天都有一百多個講壇,學習課程包括大乘佛典、天文學、數學、醫藥等。
1193年突厥人巴克赫提亞爾·卡爾積(Bakhtiyar Khalji)帶兵侵占那爛陀寺,寺院和圖書館遭受嚴重破壞,大批那爛陀僧侶逃往西藏避難,從此那爛陀寺失去昔日的光輝,并漸漸被遺忘,變成廢墟。
從1861年開始,那爛陀寺院遺跡被陸續挖掘,已發掘出8座大型寺院,4座中型寺院和一小型寺院。8大寺按南北方向一字排列,大門朝西。大寺每邊9僧室,恰如義凈所述,中寺每邊7僧室,小寺院每邊5僧室。
1861年,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 · 康寧漢在這里發現了一片佛教遺址,經過與《大唐西域記》的記載核對,證明這就是那爛陀寺。這里出土了多件精美的佛教石雕,有些石雕只有拳頭大小,上面雕刻的佛教故事卻異常細膩精美。此外還出土了銅像、銅盤和印章等,其中有一枚刻有“室利那爛陀摩訶毗訶羅僧伽之印”。大部分出土文物都展覽在那爛陀寺對面的博物館里。現在那爛陀寺的發掘面積已經超過了15萬平方米。那爛陀寺分為僧院區和教學區。僧院區由大致相近的院落組成,共有12座。每個院落的四周排列著狹窄局促的僧房,院子內有石桌、水井和廚房,每個院落都有走廊通向外面。教學區有寺廟和佛塔。佛子主要在寺廟里學習佛經。周圍散布著許多佛塔,其中真身舍利佛塔最富氣勢,這座塔分三層,外觀雕有精美的圖案,角樓的壁龕中雕刻著佛陀在菩提伽耶、王舍城和鹿野苑弘法的故事。
2006年傳出比哈爾邦政府有意重建那爛陀大學的消息,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幾個國家都愿意聯手,圍繞那爛陀進行開發工作。作為「中印友好年」的重要專案之一,中國在那爛陀捐資興建玄奘紀念堂。
2007年1月,印度總理辛格在第二屆東亞峰會上提出重建那爛陀大學的倡議,中方對此予以積極回應。2010年,溫家寶總理訪問印度時宣布向那爛陀大學重建項目捐資100萬美元。
2013年10月10日在文萊斯里巴加灣市舉行的第八屆東亞峰會上李克強總理在講話中提到贊賞印度為重建那爛陀大學所做的努力,愿參與簽署“成立那爛陀大學諒解備忘錄”,與各方一道促進峰會框架下的人文交流。
瀏覽量:02014-09-03
瀏覽量:02014-09-01
瀏覽量:02014-08-09
瀏覽量:02014-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