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10 成龍
京劇武生童子功,后入行電影,雖往往搏命上陣,但實戰能力較差。
TOP9 樊少皇
樊少皇童星出身,早年因父親工作關系,常于電影中串場;中學以后,父親樊梅生將他送往少林武術隊讀書與學習,成年后,再度返回電影圈,此時第一部作品為唐季禮導演的魔域飛龍,之后以力王打響名號;并開始往電影圈發展,后又在無線電視中演出南拳北腿等功夫武俠劇。
TOP8 劉家輝
出身名門,自幼習武,后成為劉家班干將,全書精湛。劉家輝是劉湛的干兒子,與劉湛的兩個兒子,劉家良、劉家榮并無血緣關系。由于劉湛是洪拳名家林世榮(師承黃飛鴻)的弟子,劉家輝自小便接受嚴格的正統武術訓練,奠定后來成為武打明星的基礎。
TOP7 梁小龍
無門無派,自學成材,據傳在電梯中徒手制服近十位持刀歹徒。二十五年間,梁小龍的父親在香港一個小戲班里當班主,常年漂泊在外。家中只有八歲的小龍和年邁的祖母相依位命,日子過得很清苦。在那個社會里,人窮就要受人欺。小龍每每看到祖母和一些窮人被人欺負都憤憤不平,但他自己勢單力孤,只能強按怒火。為了保護象祖母一樣的窮人免受欺凌,小龍決心習武。他先是跟祖父學了三招兩式,后來又隨戲班里擔任武打教師的叔叔學習詠春拳。幾年來,叔叔為他打下了堅實的武術根底。后來,他正式拜日本空手道的一位掌門山口剛玄為師,學習搏擊整整十年。之后,他又學習了泰國拳和朝鮮拳。當記者問他:“你的武功屬于哪個門派”時,梁小龍笑著說:“在香港和海外,也經常有人向我提出同樣的問題,小時候聽叔叔講,他教我的拳腳屬于北少林派,非常注重腿功。一個“馬步”我就整整練了三年。自從向山口剛玄老師學習搏擊以來,吸收了中外百家之長,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的練功方法和套路,我把它叫做“洪拳”,練起來勢如洪水,銳不可當。所以,我和我的“師父”霍元甲一樣,無門無派。“
TOP6 吳京
全國武術冠軍,李連杰師弟,套路見長,格斗能力相對較差。吳京,中國影壇八大武術冠軍之一,滿族正黃旗,族姓烏拉那拉氏,出生在北京的武術世家。6歲時進入北京吳京活動照(20張) 武術隊,自8歲那年拿了北京市冠軍后,便與師兄師弟們接連拿了數十個全國團體和個人冠軍。從1995年就開始接拍電視劇和電影,其引路人便是《少林寺》以及《少林武王》的導演張鑫炎,而吳京的武術教練也就是李連杰的教練吳彬。當年還在武術隊里奮斗的吳京被張鑫炎看中,于是和師兄李連杰一樣,順利地加入了娛樂圈。
TOP5 李連杰
連續5年全國武術冠軍,善套路,表演欲強。1963年4月26日,李連杰出生在北京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里,是全家李連杰小時候最小的孩子。兩歲時,父親因公去世,母親一人挑起了撫養五個孩子和兩位老人的生活重擔。1971年,被教練吳彬看中,開始武術生涯。1972年,獲得“文革”發生以來第一次舉辦帶有民間自發性全國武術比賽中“杰出表現獎”。1972年,李連杰參加“泛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乒乓球冠軍賽”開幕儀式上的武術表演,演出結束后,被周恩來總理接見。1974年,高燒三十九度,帶病參加少年組全國武術人生軌跡大賽連奪三冠。《武林》雜志給予李連杰的評價是:“李連杰武術動作的特點是:速度快、動作準、力度大、彈跳好、節奏明、姿勢美。[4]1975年全國運動會,12歲的李連杰,參加成年組比賽,獲得全能冠軍。1979年,在第四屆全運會上,李連杰雙腿膝蓋脛骨粗隆,后筋錯位,仍堅持武術比賽,奪得5塊金牌。1979年,李連杰屢奪全國武術比賽冠軍,引起了政府的注意。開始參與黨與政府有許多民間或官方的文化交流活動。
TOP4 甄子丹
受母親熏陶習武,中西武學均有涉獵,注重實戰攻擊力。甄子丹自幼隨母學武,但開始是學鋼琴,會彈肖邦進行曲,音樂是他生活中的靈感來源之一。父親是波士頓中國日報的編輯,擅長弦樂,會拉小提琴和二胡。甄子丹繼承了父母的音樂天份,并把它運用到了他的電影中。母親在甄子丹會走路起就開始教他練武了,他由此學到了傳統和現代的武術,還有太極,理解了武術內在和外在的規律。在波士頓的唐人街,年輕的甄子丹對每一部功夫電影從不錯過,看過李小龍、成龍等人的作品后,他都能精確地模仿他們的動作,他甚至逃學去看功夫電影。出于對知識的饑渴和一些反叛心理,他的眼光開始向外看,學習各種風格的武術。由于他在武術上的天分,甄子丹在對武術真理的追求道路上大步前進。
TOP3 李小龍
拜師葉問,最早引進西方搏擊思維及招式的打星,由實戰能力。李小龍在13歲時跟隨名師葉問系統地學習了詠春拳,并在家中設一座木樁,每天對著木樁勤練不輟。此外,他還練過螳螂拳、洪拳、少林拳、戳腳、節拳、白鶴拳等拳種,為后來自創截拳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提高技擊水平,李小龍除了勤習中國拳術外,還研究西洋拳的拳法,他一邊參加西洋拳訓練班,一邊節省零用錢購買世界拳王路易士的拳擊賽紀錄片,從中學習拳王的步法、身法、拳法和訓練方法;他還經常參加校內外的拳擊比賽不斷豐富實戰經驗,赴美深造自創截拳道。
TOP2 陳惠敏
曾是“14K”金牌打手,社團大佬,39歲高齡KO日本職業拳手。
陳惠敏,生于1944年7月10日,前邵氏武打動作演員,代表作跳灰、舞廳等擊、中華武術、健身等,背部有龍圖騰樣式的紋身,配上兩臂左青龍右白虎,和最著名的胸前雙鷹(據說為身手了得與勇悍之意)。鮮為普羅大眾所知的是,乃其少年時輟學后一開始為投身香港紀律部隊:先是傳聞中隸屬香港懲教處的獄警,編號為403;及后則投身皇家香港警察(在警界服務二十年以上者無一不曉而且能夠證實),離隊前隸屬西九龍任職刑事偵緝,編號為8872,且有說官至警長。期間游走黑白兩道,人面廣,至此可能于離職后順理成章多涉于江湖,故有傳聞他后來是十四/十四號(俗稱冧巴,number之意),對頭則稱之14K的雙花紅棍。雜志報稱他和日本山口組成員關系密切。
陳惠敏拳擊水平很高,曾經投入譚家三展門下,后來又練過西洋拳,并行走江湖。陳惠敏并非一開始便是江湖中人,他第一份工作是獄警,編號為403,第二份工作就是當警察,是香港皇家警察中編號為8872,所以陳惠敏年輕曾經吃過“皇家飯”。1972年陳惠敏代表香港參加東南亞拳賽,與泰國拳王過招,最后將對手打敗贏得冠軍。起初混江湖收入高,打拳亦然,陳惠敏因而對拍電影并無興趣,后來受人賞識,才勉強答應玩一下,結果促成陳惠敏與電影的不解之緣。
1983年年屆39歲的陳惠敏參加“世界精英搏擊大賽”,僅用35秒便擊倒日籍拳手森崎剛。
TOP1 周比利
前自由搏擊世界冠軍,實戰能力演藝圈無人能及。(真正的打遍娛樂圈無敵手)。
周比利(英文名:Billy Chow,1958年8周比利(5張) 及動作片演員,外號“老虎”,求學在加拿大,學習空手道出身,職業戰績43勝8負,31場KO,且從未被人KO,于1985年獲得WKA自由搏擊世界冠軍,是至今唯一的華人世界級拳王。于1980年代中期起參與數部香港功夫片演出及武術指導,多演造型時髦現代的華青幫反派打手。2003年以45歲之高齡復出拳賽。
周比利以前是職業搏擊手,學習空手道出身(但據其本人后來親口承認其本人并非學習空手道出身,而是學習泰拳出身。因當年美加等地流行泰拳、跆拳道及空手道,所以其當年主修泰拳,輔修跆拳道及空手道。);職業生涯中曾在美國、歐洲,加拿大,香港等地比賽1977-1992年搏擊戰績共51場(43勝,8負,當中31場KO對手,從未被KO的記錄)而8場負賽中,其中4場為越級挑戰賽中以輕微點數落敗。
1981年首度回香港比賽,帶起香港自由搏擊熱潮,先后在1982年奪得加拿大輕量級自由搏擊冠軍,兩年后的1985年勇奪世界輕中量級自由搏擊冠軍,是至今唯一的華人世界級拳王。此后挺進演藝圈。2002年再踏香港擂臺,大勝伊朗拳王,名噪一時,次年在香港再戰,面對泰國拳王再以KO擊敗對手,傳為佳話,時年已經50歲。開有武館——周比利武館。當前學生綜合素質得以提高。隨著年齡增長,周比利基本上已經不再出演影片了,只是在各種動作片中擔任武術指導并且管理自己的道館——香港屯門仁愛館。
瀏覽量:02013-11-13